近段时间,北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在积极筹备一场“盛会”,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员张蒙蒙也为此忙碌着。“国际博物馆日,我们策划了四场特色主题活动,还会邀请学生走进恭王府,开展主题课程。”
今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,主题为“博物馆、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”。北京主会场活动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,北京地区博物馆蓝皮书、2022年度优秀展览评选结果等也将发布。
2020年,北京正式提出打造“博物馆之城”。三年来,北京市已有登记备案博物馆215家,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,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拥有馆藏文物501万件(套)。今年,随着一批“类博物馆”相继挂牌开放,多元、包容、层次丰富的“博物馆之城”体系初显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过去十年,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最为快速的十年,越来越多的人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,来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“文化之旅”。博物馆也在和社会产生更多连接,满足大众多样、个性化的需求。
“五一”假期博物馆“忙”
“今年的博物馆日重点关注良好的健康与福祉、气候行动和生物多样性三方面,围绕这一主题,我们挖掘自身资源,策划了特色主题活动。”说起为国际博物馆日做的准备,张蒙蒙滔滔不绝。“活动的主题有‘风行水上脉脉相通’‘上善若水移天缩地’等,面向学生的课程则以陆地生命为主题,目的是为公众开启一扇博物馆之门,激发公众对博物馆世界的探索兴趣。”
除了恭王府博物馆,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,首都博物馆开展特色讲解活动,通过线上平台带观众“云游中轴”;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以集体诵读的形式带观众重温儒家经典《礼运大同篇》,献上古典声乐表演;北京鲁迅博物馆推出木刻版画拓印等体验活动……
近年来,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,在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假期,全国有5000万人走进博物馆。在北京地区,故宫、国博等“一票难求”,其中,故宫“五一”假期累计接待游客逾20万人,每日接待量突破4万人。据统计,“五一”期间,北京地区博物馆共开放255场展览,接待服务观众148万人次。一系列展览让观众大饱眼福。
以国家典籍博物馆“邂逅·多彩大明1573——万历文物主题特展”、首都博物馆“辉煌中轴”展览为代表的精品文物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。各博物馆还深挖馆藏资源,通过借展、合作办展等方式推出了一批以观复博物馆“好奇·Miao——观复猫钻进古画说起居”、中国园林博物馆“彩衣——中国女性民族服饰”为代表的“小而美”展览,多角度展现北京地区博物馆特色。
值得关注的是,今年是北京首次举办博物馆活动月,特色展览、学术研讨、成果发布、惠民活动等贯穿5月,“博物馆之夜”点亮文化京城。
作为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活动的一部分,5月1日,北京博物馆文创市集开幕,40余家博物馆和相关文博单位携特色文创产品亮相,引来大批游客驻足。
活动月期间,北京30余家博物馆还积极探索延时开放服务模式,结合本馆特色策划相关活动,例如首都博物馆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17家博物馆在5月每个开放日延时开放至19:30。
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成效初显
2020年4月,《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(2019年-2035年)》发布,提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、展陈丰富、特色鲜明的“博物馆之城”。北京市委、市政府提出,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。
今年2月,《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(2023-2035)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明确了“两轴四区多点”规划布局,要求到2025年,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,实现每10万人拥有1.2座博物馆;到2030年,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,实现每10万人拥有1.6座博物馆;到2035年,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。
三年来,北京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成效初显。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22年相关调查报告显示,北京市民对“博物馆之城”知晓度超过90%,认为北京博物馆建设水平非常高和比较高之和超过90%。
北京并不是唯一提出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的城市。相关数据显示,全国超过30个城市规划或启动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。业界普遍认为,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、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,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博物馆。
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陈名杰表示,北京文物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大都市中排在前列,“含金量”极高。迄今为止,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,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处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。建设国家文化公园2处,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。
截至目前,北京共有登记备案博物馆215家,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,居全国之首,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拥有馆藏文物501万件(套)。北京既有以故宫博物院等为代表的综合类博物馆,也有中国地质博物馆、中国科学技术馆等自然科学博物馆,还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、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一批反映古都历史革命传统的红色展馆。从博物馆数量、密度、布局、办馆水平、发挥公共服务效能上看,北京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、实力最强的城市博物馆集群。
各区也结合自己的特色,纷纷布局“博物馆之城”。例如,《朝阳区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提出,到“十四五”末,朝阳区将建成100家博物馆,达到每10万人拥有2.9个博物馆,形成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朝阳范式。东城区将搭建“全域博物院体系”,布局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主题博物馆、纪念馆、展览馆等,赓续历史文化根脉。
当博物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
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资深讲解员,从业20年来,孙秋霞见证了博物馆事业的飞速发展。“我刚开始工作时,博物馆离普通大众还有些距离,需要‘专门’去一趟。现在不同了,可以说,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时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,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在她的印象里,一部分观众是“学习型”的,特别爱逛博物馆,尤其是对某一类文物展品比较痴迷。“之前,我们馆举办的陶瓷、玉器展,就培养了一批忠实‘粉丝’。馆里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新展,有些家比较近的观众就会每隔一段时间来看看。”
随着时代变化,观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。在孙秋霞看来,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,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。
“在更多人的印象中,讲解员只要背一背讲解词就行了,但实际上,我们面对不同群体,如小朋友、成年人,甚至留学生,讲解的重点和方式是不同的。同时,我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讲解方式,比如穿上汉服,或采用一些戏剧化的讲解方式等。”孙秋霞说。
不仅如此,特殊群体也得到了关注。“2009年、2010年左右,恭王府博物馆组织了助残活动,自那以后,馆内针对盲人群体推出了盲文导游图。”恭王府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张君荣说,盲人游客在参观之前,可以先触摸盲文了解府内有哪些景点。“在讲解过程中,我们会尽量形象地讲述,具体到文物的颜色和形状,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。”
每逢节假日、放学后,北京自然博物馆都会迎来不少大朋友、小朋友。“一些学生会来了解和课程相关的展览,如小学科学课、初中生物课等。在布展过程中,我们也会把后续可能要开展的教育活动考虑进去,比如在某件展品周围留出空间,把两件展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等。”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介绍。
在他看来,博物馆能让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对展览内容产生兴趣就足够了。“后续科学素养的培养,可能还需要观众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,以及研发更多教育活动,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。”
“十几年前,恭王府就开始进行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了。”恭王府博物馆教育传播部主任张建介绍,从管理中心变为博物馆后,社教活动更加系统全面、切合恭王府的历史文化核心。“比如2020年,我们开始组织策划一系列公共教育课程,包括艺术美育类、历史文化类、自然科学类等,让学生走进王府,对王府的建筑结构、历史背景、文物保护有更全面的了解。”
更多时候,博物馆的力量“润物细无声”。孙秋霞记得,几年前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七夕活动,设置了缝制荷包的体验活动,当时有一对母女认真地完成了荷包制作。之后,女孩的母亲对孙秋霞说,参加完那次活动后,女孩对缝纫特别感兴趣,每天都拿着针线练习,还缝出了不错的作品。
“我听了之后觉得很触动,能够通过体验活动,全情投入一件事,我觉得这对她未来的成长是有帮助的。”孙秋霞说。
在备案博物馆之外
除了备案博物馆,北京还存在大量具有或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、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场馆,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民办场馆,愿意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。
《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(2023-2035)》(征求意见稿)提出,对于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、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“类博物馆”,开展“类博物馆”登记管理试点,制订出台“类博物馆”登记管理制度和评估标准,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“类博物馆”挂牌开放。
今年3月24日,北京首家“类博物馆”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开放。运营10余年,收藏展示大量牌匾、名人名家篆刻和书法作品的“北京崇德堂文化传播中心”,终于被正式纳入北京市博物馆序列。
能够成为首家挂牌的“类博物馆”,馆长李培义十分激动。
为什么会想到办一座道德文化类的博物馆?李培义表示,此前没有这种类型的博物馆,因为道德文化非常抽象,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,使其变得可感可知。这些年来,他察觉到,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、不文明的现象,于是下定决心要发挥余热,做道德文化的传播者。
“备案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,在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形成了成熟的体制,‘类博物馆’肯定与它们存在不小差距。”李培义认为,“类博物馆”规模虽小,但有自己的特色。北京建设“博物馆之城”,不能只靠现有的备案博物馆,将来还要靠很多“类博物馆”来支撑,把大量散落在民间、个人手中的藏品拿出来,与全民共享。“从内容上来说,‘类博物馆’是对备案博物馆的有效补充。”
他坦言,“类博物馆”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遵循。“在北京‘博物馆之城’建设的背景下,我相信,可以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‘类博物馆’发展的制度和政策。”
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,李培义表示,“类博物馆”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肯定要积极拓宽渠道,盘活资源,培育“造血”功能。“目前,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,我们希望观众能走进来。将来,我们计划开展相关讲座、做文化体验项目、开发文创产品。我们也响应北京博物馆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街道、进商圈的号召,积极走出去。”他说。
就在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5天后,北京市又有5家“类博物馆”挂牌开放,包括北京祥体育博物馆、京报馆(邵飘萍故居)等。
北京市文物局表示,下一步,将积极推进《北京市“类博物馆”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文件出台,并通过整合备案博物馆、“类博物馆”、博物馆外溢空间等各类资源,加快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步伐。
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起点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